-
书名: 陈丽华的城门梦 作者: 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 编著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简介: 本书详细阐述了陈丽华女士的古城情结。历经数载,陈丽华女士亲自带领工人按照1:10的比例用珍贵的紫檀和阴沉木重现了老北京十六座城门的原貌,让世人得以重温老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引领一代代华夏子孙不忘传统文化之根。 序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古都的城门独具特色,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媲美的。其建筑的一砖、一瓦、翘檐、雕花都显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曾几何时,多少能工巧匠、仁人志士为修建和保护这座古都付出智慧和心血,做出无私的奉献。历史留给北京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也同样赋予了北京保护历史遗产的职责和使命。
陈丽华女士以一颗爱祖国、爱北京的赤子之心,一直关注和支持北京的历史名城保护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以她挚爱的紫檀雕刻艺术制作老北京的城楼。六年多的耕耘,她率领的制作团队日日夜夜精心雕琢,用紫檀及阴沉木制做的永定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东直门等十六座老城门依次问世,倾注了她的心血,实现了她的城门梦。
这些作品整体结构完全以原建筑物为准,以一比十的比例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雕制而成,各个部件严丝合缝,工艺考究,细微之处都十分精巧,展现了老北京城楼的特色,再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展示了我国紫檀艺术的魅力。同时,如陈丽华女士所言:“唤醒着人们失去的记忆,留给后人一套完整的北京城门、城墙图纸和雕刻技术的宝贵资料。”
紫檀雕刻是中华传统手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丽华女士为实现她的城门梦,重建老北京内九外七城门楼的作品,构思之巧妙,取材之贵重,雕刻之精美,是紫檀工艺中的艺术精品,为北京的博物馆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今天,这些精美作品的影像资料汇集成《陈丽华的城门梦》,这本册子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陈丽华女士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正如她所说:“是希望通过它把前人敬业的工匠精神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何鲁丽
二零一七年十月
(何鲁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一颗檀心 千秋事业
如果一定要给“北京”加个后缀,比起行政区划手册上标注的“北京市”,我更喜欢在心里头叫它“北京城”。
北京城、四九城,一个“城”字,让这儿立马活起来了,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符号——它四平八稳地盘踞在燕山脚下,前控中原,后制东北,西倚太行,东望河海,从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帝京一直到新中国的首都——天地一朝,万期须臾,这里,是一千多年来华夏拱卫的核心。
这是一个比任何其他中国城市都要抽象的核心。它的文化印记是这样丰腴、深厚,让你很难用几个形容词就来把它表达出来,但却可以闭着眼想出一连串儿的物事。这些物事可以很写意,是“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觐龙光”的至尊至贵,也是“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小民康乐。这些物事可以很具体,是枣红宫墙里合抱的古柏,中山公园碗口大小的牡丹,什刹海荷花上头歇着的蜻蜓,胡同里的酸枣子和杂拌儿……而这些虚与实的物事,伴着睛天底下训鸽的哨声、门垛子下面蟋蟀的鸣声,都被合抱在“内九外七皇城四”的门楼与城墙里,幻化为滋味丰厚的北京城。
说起能够呈现北京的意象,有什么比宛如骨架一般重要的城门楼,更能勾勒北京的轮廓呢?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些城门楼及附属的城墙陆续被拆除。北京城,这个按照中国最古老的城市建设经典《考工记》规划修建的大美之都,这个完美呈现了“大哉乾元”、“刚健中正”等中国哲学思想的首善之区,它的廓形,只留下了两三个城楼的孤单身影,成为多少人梦里的残片。
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人——陈丽华却偏要把她的“城门梦”圆回来。
在资料缺失的情况下,陈丽华率数百工匠,历经十载寒暑,用紫檀及阴沉木按照1:10的比例重现了老北京城“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楼。她坚持追求对老北京城门楼由表及里的真实再现,要求图纸和历史上的结构一点儿都不能走样,所有大活儿、小活儿都必须严格按照古建规制去做。她带领的团队简直就像考古一样,千方百计去考证真实而准确的建筑规制,以确保做成后与实物分毫不差。
陈丽华女士邀请我看了这十六座紫檀及阴沉木老北京城门,非常震撼!我钦佩陈女士的魄力,也只有陈丽华女士能够完成这样伟大的工程。用紫檀及阴沉木创建的老北京城门楼在历史与古建艺术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除木作艺术品本身的绝无仅有、价值连城外,它堪称老北京城的“活图纸”,所有的设计和制作都保留下了详尽完整的数据资料,取得了一项城市规划和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老北京城门、城楼、城墙的图纸和雕刻技术的宝贵资料。
而陈丽华女士为后人留下的,又何止是宝贵的老北京城门资料呢。
我以为,城池有形,情感无形,但如果没有情感的浸润,城池就是冰冷的空壳;同理,紫檀有形,文化无形,一旦离开了文化的涵养,也就仅仅是一个大而不当的摆设。所以我曾经说,中国紫檀博物馆作为一家民营博物馆,在传承传统工艺和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只有将“紫檀雕刻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文化遗产相结合,才是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在这一点上,陈丽华女士做到了。同样,陈丽华女士这回圆了她的“城门梦”,以一种全新的抢救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与方式,走出了一条保存城市文脉的新路,让已经逝去的老北京城遗迹,以另一种方式活转过来,并且在新城市中有尊严地存续。这值得我们所有博物馆人思考。
但你又绝对不能说这仅仅是一个关于老北京的梦。为什么?因为北京的古建筑文化,北京的城门文化,绝不只是老北京的,它是全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的。仅城门的名字,透出来的,便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天命吉祥,国运永昌。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德胜门、安定门、广安门、永定门等等,这分明是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寄托了五湖四海盛世长存的大同之愿。
最后,我想到了吴良镛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我们总不能给后人只留下一个故宫吧。”
郑欣淼
(郑欣淼: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北京古城门复建
丁酉重阳,复见紫檀城门,甚以欣慰,作此篇,是为序。
“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紫檀之风,是最早认识和开发紫檀的国家之一。紫檀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因而极其珍贵,其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故而极富韵致,其色调深沉,庄重大气,与宫廷生活与艺术渊源颇深。此次中国紫檀博物馆陈丽华馆长带领其团队以紫檀等珍贵木料按照1:10的比例复建北京古城门,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华美与紫檀雕刻的精巧融为一体,运用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完全依照古建筑规矩做法,将老北京的各个城门“微缩”成一道道集历史、建筑、技艺、文化等为一体的景观,不仅再现了北京古城门的原貌,更加重现了老北京城昔日的辉煌古韵。城门的复建是对一座城市历史的尊重,是这座城市独特而珍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不可否认,老北京城的记忆在我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而凝结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之美的古城门亦渐成了一种乡愁、成了老一辈人心中割舍不去的梦。老北京城是人类古代城市中的杰作,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承载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正安和”的传统文化理念,“城”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与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老北京城素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但由于诸种原因,老北京城门多数现已难觅其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文化文明的传承在今天同样刻不容缓。此次陈丽华馆长从紫檀博物馆制作中心精心选出近百名工匠,用名贵紫檀木、阴沉木为原料,手工建造老北京城门楼微缩景观,将紫檀雕刻艺术与古老的建筑艺术相结合,通过复建的形式使北京古城门活在了当下,活在了人们的生活中,不仅给国家留下了一个活的、可以拆卸的老北京城的图纸模型,同时也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感受老北京的风韵,让更多的国内外观众通过这些作品感受老北京浓浓的历史和文化气息。可以说,陈丽华馆长的这一创意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
据我所知,陈丽华馆长从事这门传统“檀雕技艺”已有40余年,对此付出了巨大心血,并持续开展对老北京各个城门的微缩复建工程。她对传统工艺的执着,造就了今天这一壮举。她曾八下印缅深山老林,为寻找这种珍贵木材付出了艰辛努力,带领着手工匠人遵循古建筑原型,运用传统手工雕刻技法,将一座座北京城门“微缩”成独特的景观,再现了京城原貌。从2012年她的第一件作品“紫檀雕老北京城楼——永定门”完成始,直到今天,中国紫檀博物馆已经完成了“内九外七”,包括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的制作。十六座城门楼完整地再现了老北京城门的原貌,中国传统木雕技艺的圆雕、透雕、镂雕也在榫卯技艺的连接下,由方寸的细微构件组合成传统文化的“载道之器”,展示着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美的深厚内涵。同时作为一项老北京城建筑规划历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其对于促进北京老城保护、推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弘扬北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宣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百年前,城门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衰落;一百年后,城门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北京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要注重静态古建筑的保护,更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要将北京的文化传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才能使得老北京文化真正重现生机与活力。作为一个在北京四合院中长大的“老北京”,我对北京城的建筑及文化感情深厚、受益颇深,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为保护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中来,让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单霁翔
2017年10月31日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后 记
很多人经常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对紫檀如此专情?说真的,这不是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表达清楚的。这是一种情感的沉淀,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精神的力量,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深扎在心里的根。
我出生于满族正黄旗。在我的记忆中,儿时家里用的家具如床榻、柜橱、桌椅、画案等多是用紫檀等红木制成的。儿时常常倾听父辈间的交谈,让我了解到很多关于紫檀的故事。而且,在经年累月中,从那一件件泛着凝重光泽的器物中,我慢慢品味出那典雅的造型和吉祥的纹饰是如何的美丽,其蕴含的文化是何等厚重。从那时起,我发现我已经开始痴迷流连这凝重的质感和淡淡的清香了。可以说,这是一种情感的沉淀吧。
大家都知道,紫檀非千年不能成材,有“十檀九空”、“寸檀寸金”之说,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国人认识紫檀的历史也非常久远,而且自古就有崇尚紫檀之风,比如,1500年前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草木》有记载:“紫旃木,出扶南而色紫,亦曰紫檀。”到了唐朝,诗人孟浩然有:“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的诗篇。明清时期,紫檀家具及其他紫檀物件,更成为皇宫专属之物。
紫檀木质地紧密坚硬,其分量在木材中无与伦比,入水即沉。它的木纹不及黄花梨那样华美,但静穆沉古,且色调深沉稳重,香气淡雅永恒,是其它木材不可媲美的。紫檀可谓百毒不侵,所以,紫檀做的家具或其他物件经几百年也不腐烂,不变形,完美如初。 我觉得这种坚韧、稳重、始终如一的品质,是我们世人应该学习和具备的。我常和我的子孙们说,紫檀之所以无价,被称为帝王之木,传世极品,是因为它有古朴自然、不折不腐的品格。木格即是人格,紫檀的沉实稳重、坚如磐石的铮铮骨气,是我们一生去追求的品质,也可以成为我们一生追求的生命状态。做人坚守一份沉实,做事有始有终,只要有了这样的品格,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道路上行走着。我想用毕生的精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我才疏学浅,读书不多,但我一生没停下来从实践中去学习。紫檀雕刻是我最喜欢和擅长的手艺。我从各地寻找木雕传统文化热爱者,和他们一起学习、探究。请专家免费为他们提供正规优质的培训和学习平台,这么多年来,一批批学徒成了能工巧匠、木雕大师。未来,他们便是中国传统紫檀雕刻文化的新生力量和传承人。而我,从中也得到提升,弥补了我一生学识不深的遗憾。
回想起1999年,中国紫檀博物馆开馆后,我和团队一起制作的明清家具以及故宫角楼、千秋亭、万春亭、天坛祈年殿、老北京四合院等大型建筑模型陈列展出,受到专家和各界人士的赞赏。很多人看了后,怎么也不会把这些和我——一个普通的女人联结在一起。但是,因为这份情感,我付诸了行动。这个梦,我一步一步去实现。在专家们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年,我和我的团队又完成了紫檀及阴沉木制“内九外七”老北京城门楼。这十六座城门楼,依照1:10的比例雕制而成,包括每块砖、每片瓦、每根梁、每条檩,都按原物比例重现。城楼主体建筑采用小叶紫檀制作,城墙和屋顶采用阴沉木制作,其木质色彩与原本的城墙、城瓦颜色十分相近。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檀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通体没有一根铁钉,完全运用古代建筑的传统榫卯结构,拆装自如。现在“永定门”陈列在中国紫檀博物馆内,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这十六座珍贵木雕老北京城门楼模型,对于我来说,它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信息,不仅让人们重温老北京城的文化和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老北京城立体图纸和雕刻技术资料。
不管是用紫檀木雕刻家具,还是重塑天坛祈年殿、老北京城门楼等大型建筑模型,我是想把中国传统紫檀雕刻技艺与中国木结构古建技艺完美结合起来。让世人领略古典建筑艺术之美的同时,也领悟中国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我特别痴迷和陶醉于透过淡淡的檀香在一榫一卯间凝望,用一锤一斧去斟酌、感知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每一个流线雕花,每一个翘檐飞脊,每一处巧妙的榫卯结构,都可以让我获得无尽的灵感和精神享受。
多年来,我曾携紫檀艺术品在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美国、德国、法国、摩纳哥、台北、澳门、广州等国家和地区巡展,也曾把珍藏多年的紫檀艺术品捐赠给中国故宫博物院、法国香博堡博物馆、美国史密森尼博物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等。有人惊叹,我竟然把价值连城的东西无偿捐了出去。其实,在我心里,捐出去的并非是一件件东西,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紫檀文化,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传统古建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国的千年文明文化在世界各地绵延传播。
近日,我把“著名古建天坛祈年殿制作模型”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让世人近距离欣赏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之美和木雕艺术之美的同时,更希望把前人的工匠精神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一份光彩。这也是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的最诚挚的致敬。如果我的努力能给我的子孙留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精神,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不致湮灭,让后人可以找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路标,那么,我心里的根也便得以永恒,这真是我一生之大幸!
陈丽华
(陈丽华: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
-
悠悠千古器道合一
文怀沙我中国古典家具,具高级美学特征,蕴华夏传统文化。形而下之为器,形而上之为道。器者,物也,厚德所载;为道,所涵盖至大无外。设器、道交融,浩浩乎穿越时空阻隔,岂不伟哉?天人共钦之奇观也。
古代家具至明、清两代,近乎器、道交融之佳例。其实用性与艺术性,邻书画、毗诗词,重在品与格,人性与神性之所寄焉。物与我,文与质、形与神、技与道、情与趣皆能高度和谐;方与圆,虚与实、直与曲、疏与密、轻与重诸多因素,由点、线、面有机结合,恍同凝固音乐。对称中求安稳、简洁中求静谧、空灵中求通透、变化中求秩序。余以一言以蔽之曰:“正、清、和”,儒、道、释精髓所尚也。
檀,佛家称栴檀(或作旃檀)木,梵名栴檀娜(candana),意为布施。见《佛说栴檀树经》、《正法念处经》等典籍,我国最早之诗歌总集《诗经》——《郑风·将仲子》、《魏风·伐檀》、《小雅·杕杜》诸篇,皆有檀之痕迹,足徵其历史久远。紫檀亦称青龙木,旧有“寸檀寸金”之誉,昔为皇家贵族专用,寻常百姓难以问津。
贤哉!吾友陈丽华博士,倾毕生精力与财力,精研檀木家具,并始建北京紫檀博物馆,斯馆巍然屹立于京郊。俾四方佳士接踵纷至,赏其体态、鉴其材质、品其光泽、味其韵致,由器入道,尽涤尘烦,顿消鄙吝,神往逍遥矣。
友侪为丽华女史作俚歌云:
丽华女史兮,逊清重臣之苗裔。中华革命大地初苏兮,门庭虽凋敝尚有余春;阶前器物兮,楠贵檀珍;十年浩劫兮,暴同沙尘;玉石俱焚兮,灭绝人伦;幸馀一二兮,拆卸藏真;拨乱反正兮,正义重申;紫檀出土兮,复现金身;重加装合兮,檀宝更新。
丽华移居香港兮,海外经商;烟消雾散兮,大地重光。心系紫檀兮,梦绕家乡;承传国粹兮,仰望炎黄;广收残料兮,深入云贵、八下南洋;千难万阻兮,意志昂扬;三十春秋兮,成果辉煌;紫檀展示世界兮,耀誉遐方;歌林下高风兮,地久天长。
嗟乎! 观赏历史,悠悠千古,器、道交融。鉴赏与收藏古典家具,非惟物质之需求,亦旨在慎终追远,修身养性也。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丽华女史遴选紫檀馆馆藏,制成图片,结集付梓,以飨国内外之紫檀同好。弘扬国粹,泽古溉今之功不可没也。谨徇丽华女史雅命,草芜辞如上,颇自惭少文采、不足观,聊申敬忱云尔。
丙戌冬月公历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深夜
燕叟于云何孤寂斋书名: 丽质华堂 作者: 陈丽华 编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简介: 《丽质华堂》是中国紫檀博物馆出版的第一本大型图书,收录了博物馆馆藏的艺术珍品,可以称为是一个流动的博物馆。 -
片首语
在一切的国家交往中,只有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但却直抵内心,撼动灵魂。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流动的,它就象一滴灵动的水,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携着浑然天成的美丽,茵蕴着古代先贤的智慧,自然地流过每一个地方,流进每个或柔软或坚硬的内心,使之获得滋养。
回溯人类文明发展史,在上下古今的众多国度里,只有中国以厚重浩繁的传统文化穿越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绵延至今而不衰。这个千古神话无疑有赖于有识之士的发掘和传承,文明的薪火才得以世代相传,永不熄灭。
陈丽华算一个。
“我们在以最开放的胸怀和气魄与世界的脉搏共同跃动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保持自己核心民族文化传统的完整性。”陈丽华如是说。
她这样说,也这样用生命实践着。陈丽华出身于满族正黄旗世家。在她的记忆中,儿时家里用的架子床、顶竖柜、官帽椅、大画案多是紫檀和黄花梨的。小时候,父亲常常抱着她,给她讲雕刻在这些祖传家具上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于是,在那片泛着凝重光泽的紫色氤氲之中,她渐渐熟悉了那些典雅的造型和吉祥的纹饰,开始痴迷于那种细腻的质感和淡淡的清香。
“那时,对于家里的摆设,父亲很懂,常常对我说,这些都是好东西,能攒起来就攒,不能攒的就是挂在墙上摆着也好。”
“好东西”恐怕是一个父亲给年幼的女儿最通俗易懂的解释了,作为满清皇室贵胄的后人,父亲深知这些摆设的传统意味和它们身上所附着的历史价值。我一直相信,任何人思想的形成,与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也许这种培养有着经意或者不经意的成分,但是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选择来说却是意义深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陈丽华很感念自己的父亲。
父亲的教导,成就了陈丽华的一生,他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他对女儿最初的关于传统的教诲。如果思想是思想者的自传,那么思想者的人生经历往往是他人了解其思想的钥匙。
从那时候起,陈丽华就对紫檀和家具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最终成为她一生的追求。
从寻找紫檀原料,到制作紫檀器物,从最早的家庭作坊到如今的中国紫檀博物馆,从门外汉到今天的紫檀艺术大师,陈丽华在用生命实践着自己的梦想,用毕生的时间成就着她的紫檀人生。
古人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文化之所以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就是因为不断地发掘,不断地继承,不断地创新。
一切的继承都需要执着的力量。个人的爱好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自觉,家具雕制的实践又产生出弘扬传统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陈丽华她丝丝入扣地复制着故宫那些达到古典家具巅峰水平的珍品,徜徉在家具艺术的宝库中,如痴如醉。三十余年的紫檀生涯成就了她和故宫博物院以及单士元、王世襄、朱家溍等前辈学者的忘年之交,也大大地提升了她在紫檀艺术上的成就。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为陈丽华所著《丽质华堂》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故宫为中国紫檀博物馆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和帮助,紫檀博物馆则以自己的骄人成果使古老故宫的遗产得到复活,使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实为文化之大幸!”
“感受到的中华民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决心和努力。”
这30年的艰辛磨砺,换来的是紫檀艺术的复兴和再造,其功绝伟。
“中国传统紫檀艺术是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它不能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陈丽华又开始了更长远的考虑。这些美轮美奂的紫檀艺术品不能只是陈列在博物馆的摆设,那种朴素而华丽的贵族气质、那种自然而坚硬的木质特性,附着了太多的历史沉淀,它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代表了一种精神,成为了那段历史的文化符号。
既是一种文化,就应该赋予它文化的重任。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而文化交流的本质也在于融合,像当年的“丝绸之路”一样,只有让本民族文化的精华走出国门,才能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认识和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消除彼此的误解与隔阂,进而促进世界的和平繁荣与稳定,促进世界的大同。艺术源自心灵,又直抵心灵,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便能穿透心与心的阻隔。
法国思想家蒙田这样说过:一个具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
紫檀便是这样的一种生命,陈丽华赋予了它在这个时代的外交使命,她携着她的这些伟大的作品往返于中国和世界的每个地方,承担着民间文化大使的角色。
在韩国,万人购票人头攒动的场景,十年过去了,那种壮观似乎还历历在目。
在日本,爱知世博会,“紫檀斋”中弥漫的传统文化气息迷倒了万千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马来西亚的金马皇宫,金碧辉煌的“仿故宫乾清宫贴金屏风宝座”吸引了马来西亚元首及元首后的驻足留连。
在美国的华盛顿,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在法国的卢瓦河畔,一件件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紫檀珍品令那些国家的人们沸腾了。
如果说,韩国和日本展出的成功是因了我们相似文化背景的使然。但西方国家的尊崇却是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融,原来竟是这样的简单。
各种肤色,不同的语言,惊奇的眼神,啧啧的赞叹声,频闪的镁光灯,这一切,都让陈丽华深感自豪和骄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一刻,陈丽华可以真正感受得到。
她给世界奉献奇迹的同时,也收获了世界给予她的殊荣。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美国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荣誉人文博士,萨凡那市荣誉市民,华盛顿“陈丽华日”。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亲自接见。现任法国总统萨克齐和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盛情相约,都是对她传承紫檀文化的褒奖和鼓励。
于是,陈丽华又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200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华诞之际,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大手笔已然在她脑海中酝酿成形。
2005年9月14日,这个日子应该被永远铭记。中国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英国大英博物馆馆长Mr. Neil MacGregor、美国史密森尼研究院副院长Mr. David L. Evans、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副馆长Mr. Dirk Burghardt、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野琦弘先生,这些在世界博物馆名录上赫赫有名的馆长们齐聚紫檀宫,共同参加这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捐赠活动。
这绝对堪称是一次巅峰的经典,在同一个时间这样慷慨的赠与,又是这样欣然地接受。“紫檀雕天坛祈年殿”、“紫檀雕故宫角楼”、“紫檀雕万春亭”、 “紫檀雕飞云楼”“紫檀雕六角亭”,一件件,光从名称上就能猜得出它的敦实与壮硕,更不要说这些都是由贵比黄金的小叶紫檀制作的了。这些代表着中国传统雕刻艺术最高水平的艺术品,其价值可想而知。所以说,这是一场巅峰与巅峰之间的对话,是大家与大家之间的交流。
“有舍才有得,我这些年的努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紫檀艺术能在全世界发扬光大,让中国的紫檀文化走出国门。我舍得是金钱,可得到的却是全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艺术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让中国的紫檀艺术走向世界,留在世界,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这是我的责任,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应该的,我不心疼。要说心疼也有,那就是自己耗费心血制作成功的东西要远涉重洋了,好比亲生的女儿要远嫁,心里能不难受吗。但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热爱中华文化,这种疼也是甜。”
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从一个普通人到民间文化交流大使,这种转变陈丽华是对生命实质的彻悟,和对人生价值的超越。
从2005年开始,陈丽华便没有停止过走向世界的脚步,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法国的爱丽舍宫和香博城堡,美国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德国的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日本的九州国立博物馆,都留下了这位中国女性的身影。它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高规格地迎接陈丽华和她的紫檀艺术品的到来。
从香博城堡塔顶悬垂的一串串金黄色的油伞和系着红色绸缎的女儿红酒缸,在卢瓦河畔古老城堡前舞动的中国巨龙和仪仗队骑士们手中高扬的号角,是浪漫的法兰西人最倾情的演绎。
德累斯顿钟琴阁内,古老的瓷器挂钟轻轻转动尘封已久的齿轮,悠扬的琴声随风飘荡在德累斯顿晴朗的天空下。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只为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
美国华盛顿,S.狄龙•利波雷中心的国际美术馆内,大片的中国红仿若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一段中国的历史。
那一刻,陈丽华感动了,那是被认知和认同的感动。不只是对她,而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让她感动。
2005年10月8日,中国故宫
2006年9月25日,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
2007年2月1日,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
2007年3月9日, 法国香博堡博物馆
2007年5月30日,美国史密森尼博物学院
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紫檀珍品,随着它的主人在亚洲、美洲、欧洲,开始了它们生命中不朽的文化之旅。
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切伟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永远不会完结的。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紫檀艺术仍将在人们的心中和文化史上继续生长,成为人类永久的精神财富。
中国故宫博物院 紫檀天坛祈年殿揭幕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学院 紫檀万春亭展览
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 紫檀飞云楼揭幕
法国香博堡博物馆 紫檀天坛祈年殿展览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 紫檀六角亭揭幕
更多详情,请浏览“紫檀文化之旅”
书名: 雕刻 记忆 作者: 中国紫檀博物馆 编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简介: 一个具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紫檀便是这样的一种生命,陈丽华赋予了它在这个时代的外交使命,她携着她的这些伟大的作品往返于中国和世界的每个地方,承担着民间文化大使的角色。 该书图文并茂地记录了紫檀文化走向世界的每一个珍贵的时刻。